魏瑞江,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美术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委员、天津美协水彩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民进天津开明画院理事、刘奎龄绘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天津市和平区美术家协会理事、城市画派核心成员、中国青年美术网推荐画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省市美展,曾举办十次个人画展,出版专著20余部。部分作品被企业、画廊及艺术机构收藏。,出版专著《水彩基础技法全程训练》、《风景速写全程训练》、《老魏信箱》、《外国水彩集锦》等20余部,天津电视台曾拍摄《画家·画展》、《画家魏老师》两部专题片,被称为水墨五大道第一人。
我喜欢城市并生活在城市,城市建筑又是我喜欢表现的内容,在我的作品中既有古老的建筑,又有现代的建筑。建筑是城市留下的历史文化印迹,建筑不仅是一座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是一座城市精神的体现。应该说城市的文化是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共同建造的,所以城市文化凝聚着多少代人的文化记忆。正如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哈所说:“历史遗留的地方空间对于地域文化认同的建构有非常大的贡献。”我们的城市在不断建设着、发展着……不可否认也在消逝着。在对城市文化记忆的探求中不仅找到了属于自己热衷表现的内容和笔墨语汇,同样找到了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园。
——魏瑞江
2011年天津市教委与中国教育报共同举办魏瑞江教育教学思想与实践成果展示交流、研讨会,在展示会上,魏瑞江提出回报社会“走百校、上百课”活动,一是传播美术教育教学思想,而是展现名师奉献社会的时代风采,目前已经完成77场。该活动在全国教育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诗意的水墨五大道
姜维群
一百多年前的天津盖洋楼建五大道,一百多年后纪录片拍五大道,于是全国的游客来看五大道,各方面的专家写五大道,更有画家画五大道,钢笔画、水彩画、油画不一而足,然而以中国水墨画画五大道的人终于出现了。
水墨五大道第一人,画家魏瑞江。
看过《五大道》电视纪录片,来过五大道的人都会有一个感觉,天津五大道不是异国风情,而是民国风情。把五大道的街道、建筑和欧洲的街道相比照,发现五大道有浓浓的中国天津气息;用现在的五大道与天津别的街区相比照,是不是嗅到醉醉的民国韵味?这就是举世无双,中国唯一的五大道。
画家魏瑞江敏感地攫住了这一点,百年前的天津五大道小洋楼万国建筑不是照抄照搬,不是山寨,更不是去克隆,当年的建筑设计师,尤其是当年那些有钱的阔佬,融在骨子里的华夏基因,将诸多的中华元素糅杂期间,就是连树木花草也弥漫着海河情韵,五大道是有着自己独特韵味的中西合璧的天津自己。
这一切一切,魏瑞江不是蓦然回首发现的,而是长期在这里游走,体味,甚至探索得来的。
十几年前,他开始了速写五大道之旅,他用线条飞扬的韵味盎然的钢笔画,打开画五大道的第一扇窗,2009年他的一批五大道钢笔画速写在天津五大道历史博物馆展出,并被游客经常性的买走;此后他尝试用水彩画描绘五大道,也用油画精心描摹……
然而,他终于发现了新大陆:用中国画的水墨来画五大道,才最有浓郁的中国韵天津味。
水墨为画,唯我华夏。墨分五彩,唯有华夏。墨是中国画的精魂,水是墨的不可思议,中国的宣纸恰恰又是水墨的蹦蹦床,当墨遇到了水,水碰到了宣纸,一个独有的中国艺术有了独有的墨分五彩,有了光怪陆离,有了五光十色。你挥洒得余味隽永力透纸背,你的笔力用得得体恰到好处,“蹦蹦床”就能弹你到让人惊诧的高度。
魏瑞江的水墨画五大道,攫住水墨这一“利器”,同时攫住了五大道的精魂神韵。
至今,文字的“笔墨当随时代”从“五四”以来似乎完成了,然而中国画的“水墨当随时代”依然在摸索中。在共和国成立之初,有那么多的名画家被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感染,欲将工业烟囱、公路汽车、高压线塔放在中国画的水墨中,但总没有高士毛驴、茅舍草屋来的情趣盎然,来得韵味天成。水墨似乎容不得当代,当然更排斥异国异域的风情。
把五大道融入中国水墨画中,避开它的喧嚣,躲开它的拓象,寻觅树影婆裟中的楼影,找寻窗门里阶梯上的故事,用诗意的眼诗意的心体悟其中似聚似散的韵味:那夕阳中风韵绰约的金色一抹,那微风中飒然作响旧巷深处的老绿枝干,和那空阶无人石缝里曾经的革履声声。
有了这诗意,等待的是美的诗句,当这些盈荡于画家胸臆时。“水墨五大道”姗姗走进画家的腕底。
“水墨五大道”其画、其展、其画集都是五大道艺术拓展的一次尝试,是中国水墨亲近亲和洋建筑的开山之旅,愿更多的艺术家用更多的艺术形式呼唤出五大道百年绝代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