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江

2017/9/22 18:34:08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艺术家

个人简介    

吕大江,(幼名)吕海江生于河北省涉县,1990年毕业天津美院中国画系,1990--1995年在天津水晶宫饭店任画廊经理兼画师,1995——1998年赴新加坡工作,获专业证书,“高峰画廊”总代理兼签约画师。2004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曾先后师从著名画家孙其峰、王学仲、孙克刚、何家英、霍春阳、白庚延、曹德兆等先生,并长期随家父吕云所先生学习传统积墨法并努力开拓自己的独立绘画面貌。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首都博物馆画院执行副院长、山水画创作部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吕大江山水画工作室导师、教授,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民盟天津市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创作委员,中国长城画院常务理事,京华美术馆吕大江艺术工作室导师,清华大学吕云所山水画工作室讲师,天津美协理事,天津美协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荣获天津十佳青年美术家称号,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学会副会长,天津市河北区政协委员。

作品多次参加中美协、中国文化部、外交部举办的展览并获奖,广为海内外藏家、文博机构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等收藏,并多次发表于《美术观察》《美术》《收藏家》《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核心报刊。

— 艺术年表 —

* 1994年 作品《太行初春》入选全国八届美展

* 1997年《悠悠岁月》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新世纪美术展”获优秀奖

* 1998年《家山晨雾》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新时代美展”并收入画集

* 2001年 由天津美协、天津美院、天津青年美协主办“2001年吕大江画展” 

* 2003年《春消息》入选中国美协主办“全国当代花鸟大展”

* 2004年《玉树蒙春》入选全国十届美展并获天津展区银奖

* 2004年《少女与猫》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第二届人物画展”获优秀奖

* 2005年 9月荣获“天津十佳青年美术家”称号

* 2006年 8月赴韩国汉城参加“水彩墨韵”中韩八画家联展

* 2007年 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20次新人新作展”

* 2008年 4月赴台湾参加“寻找中华奇迹”写生展

* 2009年 随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真爱与和平”画展

* 2009年《千秋风骨》入选十一届全国美展天津展区铜奖

* 2009年 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中国画·画中国-----走进山西”画展

* 2010年 被评为中国最具收藏价值与升值潜力的30位画家之一

* 2010年 被评选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山水画家

* 2011-2012年 被评选为中国最具收藏价值与升值潜力的20位画家之一

* 2012年 被评选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山水画家

* 2013年 3月赴合肥参加“论古证今——首届中国地域美术发展战略论坛·中国当代名家学术邀请展”

* 2013年 8月 与原外交部长李肇星和中国美协赴泰国曼谷参加“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十周年中国名家精品展”

* 2014年 被评选为当代山水画家中15位书法家

* 2014年 9月 与苗重安、陈政明、满维起、胡政委、谢冰毅、李小柱等赴北欧五国“挪威、芬兰、瑞典、丹麦、冰岛”大型采风写生活动。

* 2015年2月 与满维起、童和平、周尊圣、韩振刚、韩学中、宫建华等十人在首都博物馆画院举行“迎新春中国书画名家十人展”,同年被聘为京华美术馆吕大江高研班导师、教授。

* 2015年 7月 与《美术》杂志执行总编尚辉共同策划(由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天津美院主办)“太行浩气——吕云所中国画遗作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其中《老来红》《元气》《板山云岭》三幅不同时期代表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列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馆收藏系列》。展览期间,并举办了“吕云所作品研讨会”。艺术界诸多理论家、史论家对吕云所在艺术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美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 2016年 5月 吕云所故居揭牌仪式

* 2016年 7月“走进中央党校——中国梦书画名家臻品展”

* 2016年 8月“中德艺术家学术交流展”

* 2017年4月与《美术》杂志总编尚辉共同策划了在天津美术学院成功举办了"大匠之园"--吕云所艺术作品展、及学术研讨会!

* 2017年5月随天津山水画专业委员会赴香港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中国名家邀请展"及大型笔会!

* 2017年5月在龙口参加由山东美协与《艺术市场》画院主办,山东嘉元盛世艺术中心承办的“引领经典·传承百年——当代实力派名家邀请展”

* 2017年7月底参加"丹青华信?纪念建军90周年中国画名家提名展"在北京容珍堂美术馆隆重开幕。

丁酉年

闰七月初五

欣赏吕大江太行山水画作

                               文 /王璞山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太行山水青年画家吕大江出身于美术之家。其父吕云所是我国当代北派山水画代表性画家。吕大江自幼喜爱画画,长期跟随父亲学习传统积墨法。同父亲一样,毕业于同一天津美院,得益于众多名家教诲。同父亲一样都是从太行山走出来,并且都选择了画太行。更可喜是,一同蜚声画坛,一同列为2012年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山水画家。

认识吕大江是从其父吕云所教授开始的,我曾仔细拜读过吕教授的太行山水画,最近又看了大江创作的太行山水画作后,有不少话想说,于是就写出了这篇读后感。

综观吕大江的太行画作,笔者认为可分为“太行山水”“太行树木”两大系列。“太行山水”系列主要描绘苍山流水,白云人家;“太行树木”系列重点描写太行山林,四时树木。这两个系列,均蕴涵有吕大江儿时的记忆。

总结大江太行画作,有三大风格:构图大胆,用笔繁密,着色淡雅。构图上,其采用满构图。不留天不留地,少留天少留地,或少留天不留地,不留天少留地,画面适当的地方留有气口,没有气口之作即采用留白的云雾透气,使画面满而不死。在处理透视关系上,多采取散点透视,俯视构图,画面多描绘近景、中景、远景。吕大江从小生长于太山,熟悉太行,了解太行,为了创作大都每年要去太行安营下寨,深入写生。而且多次坐在飞机上都不忘用心鸟瞰太行,所以进入创作便会胸有成竹。在其构图之前,已构思成熟。他要像父亲一样,创作出更多更美的太行山水画作。通过描写太行,写景生情,进而再把这情思融会在景中,使之情景交融。他殷切期望自己家乡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早日迈向小康。其创作的画作恋乡之情多有流露,画面上少有过去的石板房、旧窑洞,全描绘为白墙红瓦,白墙灰瓦的新村舍,好一派社会主义农村的新景象。用笔上,吕大江采用勾勒、皴擦、点染,多用点线。线有粗细、长短、干湿之分,点有大小、浓淡、疏密区别。用笔上,吕大江习惯用中锋。山水倾向繁密,使其达到密而不塞,繁而不乱;树木多为勾勒,疏密有致,宽可走马,密能容针

《太行初春》是描写太行山水的画作。属于全景大构图,一线天,不留地;浑厚华滋、大气;画面繁密处特繁密,空白处显空灵。层层山石的结构线以虚代实,反而透出一种特殊的空灵感。在太行树木系列画作中,树木多用中锋勾出技干然后填色。《春消息》一作是一幅获奖作品。描绘的是太行树木,使用淡墨勾勒,浅色填染,合理交错,有致穿插。画面树木的枝杆是下垂的,前后左右交织一起,形成一道网络墙。花有奇花异草,树有奇树异木。笔者遗憾的是没有到过太行,此画中的树林枝桠交错,婀娜多姿,煞是好看,但不知其名,中条原始森林边缘笔者曾去过,当时面对奇木异树,那种惊喜,奇异之感同上述情景尤为相似。此幅画面,画家在各个部位分别采用留白、渲染,增加了层次感、通透感;树下一对鸟雀比翼飞过,给树丛增添了动感。整个画幅,喷上了一层绿色、白色小小的色点,增强了春之气息,透出一股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之感。整个画面的虚实也处理得很好。明末清初著名山水画家龚半千说:“画树如人,稍不合理,如不全人也。”并说:“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看画先看树,这足以说明画树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大江不但在太行山水中画树,还单独挑战画太行树,形成太行树木系列。不简单、实属不易。白石老人语:“画树易成林难。”况且大江的太行树木系列多为画林,真是不简单。着色上,黄宾虹一直坚持笔法搭骨架,墨法写饥肉,色彩绘皮肤,都是画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着色,大江着力追求一个“淡”字,不论是青绿、赭石、一律以淡为美。这一淡即雅,形成其淡雅的风格。“留白”也是大江惯用的一一种方法,他擅画云雾、喜绘溪水,多采用留白手法,只染不勾,这种方法即是烘托法。

大江在《天接云涛连晓雾》一作中,即主要运用了此法和积墨法,略施淡青,画面石质坚凝,气韵万千,给人无穷的想象,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在颜色对比上,其深晓红黑搭配,色彩对比强烈,又朴素大方,《高山深处有人家》画作中,即在墨青色的山峰上山涧中,描绘出一片朱红色的屋顶,既庄重又高雅。大江的“太行山水”、“太行树木”画作用色已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与其父“墨色太行”,太行风情(后期创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吕大江太行画作,可归纳为三大特点:浑厚华滋、气韵生动、内涵丰富。浑厚华滋,是笔墨有机结合的结果,是使用积墨法所达到的最佳效果。大江之父吕云所教授在用积墨实践中,总结出五点:等干,多遍,留白,错开,书写。大江不但熟练掌握,而且活学活用。其积墨法使用的多是米点和细线,有别于其父的皴法和粗笔。积墨法主要讲究两个字:“厚”和“透”。在运笔过程中注意“相错不相乱,相让不相碰。”这些道理,大江早已熟记在心。我看过他在网络作嘉宾时的情景,出口成章,对答如流,把一些作画技法、程序记得滚瓜烂熟。老实说,积墨法是国画技法的一个难关,黄宾虹大师下了几十年的功夫才有突破。为了使大幅山水达到浑厚华滋的效果,宾翁有时还把画纸翻过来“铺水”他称其为“用水灭火”,吕氏父子在积墨法中也积累了各自一套成熟的经验,各具特色。

总结大江的画作,繁密有加,浑厚华滋,卓尔不群,可谓别具一格。气韵生动,是南朝谢赫绘画“六法”的首一条,主要指“生气”和“神韵”。这两个词语中唯有“韵”字难以解释。“韵”与“味”一般合二为一,“韵味”主要指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在大江的画作中,韵味体现在其云烟晓雾和山水景物的莽苍上。有云烟晓雾,便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山石树木是静的,云烟晓雾是动的,则形成了动静的有机结合。莽苍给画作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使画面迷茫,增添了神韵,从而还会引起无穷的回忆。大江还习惯在画作中点缀鸟雀,“天空任鸟飞”,点缀飞鸟,不仅使画面生动,还会将人的思路引向远方,使画作的意境更深远。

内涵丰富,也是吕大江画作的一大特点。他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更热爱生他养他的太行,因此极力去讴歌、去颂扬、去描绘。他热切希望祖国繁荣昌盛,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美丽雄壮,到处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祖国的人民,太行的山民都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早日奔向小康。大江画作其主要内容是描绘太行,太行即是祖国大好河山的缩影,他用其画笔尽情描写太行的山,太行的水,太行的树,太行的人。他的“太行人家”“太行树木”占据了其画作的一大部分内容,其中太行人家系列,即有《家山秋色》《家山晨雾》《山乡春色》《高山顶上有人间》《山居图》《家山秋风》等诸多作品。《高山深处有人家》画作也属于此列。此画参加了广州“南北画家眼中太行山”展览,画作是一竖式图(90cm×180cm)。构图饱满,不留天不留地,是一散点透视,俯视鸟瞰构图。画面苍山叠翠,云雾缭绕,房舍林立,草木掩映。画面有动有静,有虚有实,有藏有露,内涵极为丰富。中国绘画讲究含蓄,有藏,才能百读不厌,耐人寻味。藏与露也是虚实的表现方法,“空白”强调是虚,虚之则实。这是藏境的一种手法,不能理解为虚无。另一种藏境方法包含有二,其一是藏繁杂,这即是“藏拙”。其二,造成“悬念”,让人寻思。古人云,景愈藏愈大意愈深。吕大江在这幅画作中既运用“藏拙”,又营造“悬念”,房舍比其山石,肯定要繁杂,适合“藏拙”,把“房舍”隐起来,造成一“悬念”,使之画作意境更深远,内涵更丰富。作者在“藏”中又巧妙地运用了“露”,藏的是繁,露的是色,将房顶描绘为红瓦,既鲜明,主题突出,且意境深邃,正说明党的富民政策落实到山村,石板房、旧窑洞变成新瓦房,山民富起来了,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蒸蒸日上,奔小康指日可望。这一画作,构图大气,浑厚华滋,气韵生动,意境深远,内涵丰富,是一幅好作品。此作描写的是太行人家,是太行景色之一。作者是太行人,这就叫太行人写太行景抒太行情。所以其笔下的太行,富有浓浓的乡情。


相关视频    

2017/9/22 18:34:08 次浏览

相关作品    
  • 钟馗

  • 太行初春

  • 3千秋风骨

  • 5春潮涌动太行山

  • 12天地之大美而不言

  • 17山居图

  • 19春消息

  • 22红日映山岗

  • 25山香春色图

  • 29夏荫

  • DSC_2881

  • WDF_8712

  • WDF_8715

  • WDF_8716

  • WDF_8732

  • WDF_8734

  • WDF_8735

  • WDF_8740

  • WDF_8743

  • WDF_8746

  • WDF_8751

  • WDF_9136

  • WDF_9139

  • 秋韵图

上一个:高学年

下一个: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