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均清

2017/11/17 9:52:14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艺术家

个人简介    

田均淸出生于1948年,天津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副主任兼创作室主任,天津艺术教育进修学院常务副院长,全国美术出版社联合集团副秘书长,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馆长。从事部队文化工作20年,结业于总政美术创作培训班,受教于黄胄、董辰生先生。转业进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美术出版和美术教育工作,多年师从杜滋龄先生并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工作室。

  田均清的绘画基础来自部队,在转业至出版社工作之前,一直在部队从事美术宣传工作。在新中国的美术格局中,军旅美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军旅美术的固有性质决定了其现实主义的审美观、创作观,对技术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而言,军旅画家都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部队也十分注重对军旅画家的培养,在训练的系统性和教学要求上并不弱于专业美术院校。田均淸在部队期间被选入总政美术创作培训班学习,苦练基本功;并有机会向下放部队锻炼或体验生活的名画家请教,积累了相当的造型基础和笔墨素养。

    当然,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之所以说他执着,说他聪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勤于思考。孔夫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者不学而能,生而知之;下愚者冥顽不灵,朽木难雕。这两种人教育或后天的努力是不起作用的。其余绝大多数人,皆为所谓的中人之资,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通过勤学与努力。以绘画而论,绝大多数人经过一定时间的基础训练和创作实践之后,造型、构图、笔墨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初步的解决,在此之后,为何有大师与庸手之别,则在于精思,在于敏悟了,田均淸在转业后的十余年间虽然没有直接动手去画,但他一直没有停止深入的思考,这是他之后一日千里的关键所在。

  其二是阅历与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董其昌的主张,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沈周一生足迹未出吴中,仍成为一代宗师,但对于画家来说,饱游饶看,登山临水,尽天地之大观以壮吾气,无疑十分必要。当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全国美术发行界首开大篷车之先河,为基层书店送书上门。田均淸任职发行部长,其间栉风沐雨、跋山涉水之艰辛自不待言,但他也借此得以饱览河山之胜,举凡杏花春雨、重峦叠翠、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一一尽收眼底。与此同时,作为中国最优秀的美术出版社之一,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拥有广泛的作者资源、稿件资源和丰富的收藏,在此工作期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目之所识,心之所记,皆为名家名作,眼光、眼界的提高是必然的。而且其时的出版社本身还有美术创作的功能,集中了一批相当优秀的画家,自然也有了一个学习的良好氛围。当然,这些都是针对有心人而言的。

     其三是明确的目标与方向。选择写意人物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无疑经过深思熟虑,而且他十分明智地从身边找到最合适的老师,即天津人美前任总编杜滋龄先生。杜先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笔墨修养,其画南北兼得,在当今画坛可推一流大家。田均清跟随杜先生数年,通过日常观摩学习交流对杜先生的审美取向和笔墨技巧有了相当的掌握,在临退休之前又赴北京,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杜先生的高研班进行为期一年的系统学习,受益匪浅。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探索,田均清的进步稳健而显著,目前他的创作主题基本上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对雪域高原题材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二是古装人物的表现,其作品无论在人物造型与笔墨语言的浑融无碍还是在苍茫辽阔境界的铺陈营造上,皆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深厚的积淀和从容淡定的心态,深入的思考和开阔的视野,助益他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更为他筑基了可持续的未来。


相关视频    

2017/11/17 9:52:14 次浏览

相关作品    
  • 382

  • 383

  • 384

  • 385

  • 386

  • 387

  • 388

  • 389

  • 390

  • 391

  • 392

  • 393

  • 394

  • 395

  • 396

  • 397

  • 398

  • 399

  • 400

  • 401

  • 402

  • 403

上一个:李星赋

下一个:耳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