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字天驰,安徽泗县人,现定居北京。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水墨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研究员、北京美协会员、北京西城美协理事、人物画专业艺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宣和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会外联部副部长,刘大为工作室画家、苗再新工作室画家、任惠中工作室画家、深圳翰墨卢浮宫签约画家。
2017年,《神曲·动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体育美术作品展(中国美协)
2016年,《花开季节》第三届“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 最高奖(中国美协)。
2015年,《歌潮》 庆祝新中国成立66周年·“多彩贵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2015年,《远山含黛》 第三届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2015年,《丹青情深》 2015 “水墨彭城”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
2015年,《神曲·江南Style》 第二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协)。
2015年,《彩云之南》 首届“陆俨少奖”中国画展金奖(浙江画院)。
2015年,《老兵老兵》“铁的新四军”红色记忆.经典美术全国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美协)。
2014年,《有滋有味的日子》 “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 (中国美协)。
2014年,《故乡的背篓》 “中国陶都陶醉中国”吴冠中艺术馆第二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中国美协)。
2014年,《高原子民》 国家民委、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第三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13年,《草原青青》 “吉祥草原 丹青鹿城”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协)。
2012年,《灿》 第六届“西部大地情”(新疆)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协)。
2008年,《茶马道上》 第四届“西部大地情”(云南)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协)。
2008年,《济钢的小福娃》首届“济钢杯”全国美术作品展银奖(中国美协)。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晚报》《人民武警报》《文艺报》《中国劳动报障报》、《美术》《国画家》《橄榄绿》《新华书画》《书与画》《中国画》等报刊发表报道和图片100多幅,出版《张龙国画人物作品集》画册。山东济南钢铁总公司、云南省政府、新疆自治区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华通讯社、哈尔滨美术馆、上海朵云轩、全国政协、全国残联、民族文化宫、井冈山博物馆等单位收藏作品五十余件。
一个人的长征
——砚边随笔 张龙
画画是一个人的长征,既有现实的孤寂又有灵魂的狂欢。
一个角落,一抹灯光,一首旋律,一方歙砚,彩笔任我舞,挥洒一片天。
因为热爱,所以付出。
以笔取气,以墨生韵,故气韵生动。
墨为五色之重,以白衬之,即知白守黑。
能疏密,能虚实,便能空灵变化。
要时刻有少年的情怀,每一笔每一墨都是冲动的产物。
忠实于内在感受,以敏感而又有表情的笔触描述那些偶遇的或者久寻的形象所表露的精神状态。
追求诗意的美。
做人一定要老实,画画可不能太老实啦。
字是画出来的,画是写出来的。
画错了,把纸撕了重来;做错事了,不能回到原点。不过,画错了,修修改改,结果会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做错事了,不要气馁,修正方向,一样精彩。
画画用线如做人,需沉、实,毋流、滑。
写生的重要性在于客服艺术创作中的胡编乱造,在于引导艺术家以客观物象为基础进行艺术构思。
中国画有较为稳定的程式化语言,在继承中求新,走渐进的道路,重视创新,但不要激进地变革。
助西画的写实造型,强调写生的重要性,改变中国画一味重复古人的诟病,这是时代的课题。
笔墨当随时代。一百多年前的石涛都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为什么当代所谓的学者教授还说中国画在退步,没了古人的高古,古人的意境,古人的功力。。。专家教授啊,牛仔裤滑雪服古人有吗?飞机电视古人有吗?你早上在祁连山看风景,晚上能飞到海南听涛声,古人做得了吗?一打开电脑、手机尽知天下事,古人行吗?苏丹红、艾滋病、塞车、雾霾、核辐射。。。古代有吗?活在当下,怎寻个世外桃源、阳春白雪?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在什么时代画什么画。试想,王羲之若活在当代还能写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兰亭序》吗?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美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发现美不同,审美是在不断提高的。
废纸三车。不要害怕画错,大胆挥毫,直抒心意,合理中找不讲理,不讲理中求规矩。
一幅画不要面面俱到,都照顾到了,那样就平,有些好效果出在有意无意之间。
画面中抓住某一局部或想要表达的部分去强化,其他放松再放松,就像身上的饰品,某一部位或想要突出的部位精心修饰一下,不要满身都是装饰,会恰到其反。
画人物画起稿子是很必要的,不过,创作起来不要完全靠稿子,放不开会拘束。要放笔直取,临机应变,会有意外笔情墨趣,生发言外之妙。
人物画重在写神,但苦在用形,谓以形写神。
大的人物主题性创作画,光靠用线可能显得弱,没有分量,借鉴西画的素描形式是必要的。
线型法、没骨法、皴染法、光影法、结构法、泼墨法。。。哪个法好?跟着感觉走,按自己喜欢的画下去就是了。。。呵呵,不犯法。
基础,基础很重要,大家都知道,不过,光打基础可别忘了盖楼哦,盖个稳当美观的楼是终极目标,画画也一样,拿出作品说话。
炫耀和名人合影很重要吗?炫耀名人给你题字很重要吗?炫耀名人出席你的画展很重要吗?心思放在提高自己的作品质量最重要。作品是金牌,其他都是浮云。
问题在哪里?一是顽固性模仿,导致家族式一个长相;二是艺术真诚匮乏,假大空;三是对假境的迷恋,荣誉地位吹捧的陶醉。
与西画相比,国画在整体效果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空白"。
画是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在两维空间范围内,反映现实美、表达人的审美感受的艺术。一般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线条美、色彩美和构图美上.讲究"随类赋彩"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随着空间环境对物象的影响和变化,物象的色彩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为了让墨色更富有变化,尝试将豆浆、牛奶、胶水、洗衣粉等等材料与墨混合,在画纸上进行试验。通过试验,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笔墨效果。
追求一种厚重感,线条刚劲有力,燥润结合,粗细互渗。吸收山水画的一些技法,在模糊清晰之间造型,发挥笔墨,把线条当皴法用,也很形象。
创作源于生活,坚持“师法造化”。所谓造化就是自然。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把中国画创作最基础的阶段概括的淋漓尽致。“搜尽奇峰”那仅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是画家强调要师法造化的阶段,但是好的作品应该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画家对所要表现的对象进行取舍和夸张,加入自己的认知和感情色彩,通过一定的技法来把画家的内心情感表现在纸上,孕育出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审美价值完全不同的
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孕育出自己独特的,也即“有我”的艺术形象,体现出艺术创作的主体独创性。说真话不说假话,说实话不玩虚套,说人话不打官腔。同样的道理可以用到中国画的创作中来。我们来做一个类比,“人话”就是发自肺腑的话,体现表达者真实性情的话,说真话,不来虚的。就像艺术家独立的创作思维和审美情感;“官腔”则是约定俗成的比较,周全圆滑的表述方式,就像艺术创作中现成的普遍认为比较好的风格技巧。作为人而言,男女老少,各自有各自的性格习惯,各自有各自的表达方式,而艺术品其实就是艺术家说的话,如果所有的人一个腔调,艺术品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独立品格。
人物画创作,首先要围绕造型来做文章。造型,不仅仅指写实的造型,也包括夸张变形的各类造型,说得更加直白一点,就是画家如何处理“形”,写实是一种形的处理方法,可以画得很深入,宜于刻画人物的内在精神;夸张变形也是一种处理形的方法,可以画得很有趣味,宜于表现人物的情绪;但是,不论怎样处理形,理想的结果是主客观的统一,也就是说你最后画出来的人物形象,总要与客观对象有一
种内在的联系,通俗一点说,是要有客观对象特有的那种味道,即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个性化塑造是现代人物画一个极重要的因素,也是现代人物画与传统人物画的一个质的区别。
创作格调的高低,取决于画家的个人修养。修养应该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注意在生活中提高。修养不是表面的,而是内心的,应表里统一。生活里时时处处都可以提高修养。文化修养、人生修养是画家从事创作的基础。
“悟性”最重要。悟性决定艺术前途。“悟性”就是“体悟”“感悟”“察悟”“领悟”“悟道”,在漫漫的人生中,在艰苦的创作实践中“悟道”,从而培养自己的“悟性”。工作,家庭,看画、读书、写书法、参加讨论会、和朋友侃大山等等,都可“悟”出些什么,也可提高悟性”,更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创作实践来提高“悟性”。
我所认识的人物画家张龙
春华
张龙,安徽皖北古城泗州人,字天驰。1990年入伍到武警部队,2005年从部队转业到北京工作。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北京美协会员、北京西城美协理事、人物画创作委员会委员、北京西城文联委员。
张龙是位人物画家,上世纪80年代,受评书《岳飞传》、《杨家将》及连环画影响,开始对绘画产生兴趣,又承蔡瑞华、杨建华、吴俊友苗宗林、王志、李忠琴、朱松发等启蒙老师教诲,他有一批作品发表参展,其中儿童画《庆祝我们的节日》入选安徽省首届少儿美展。儿童画《新年观灯》发表于原新四军彭雪枫创办的《拂晓报》上,国画《江清月近人》获上海“以诗征画”全国大赛三等奖,是获奖中年龄最小的。在他的心中,画画就是玩儿,在玩中画画,在画画中玩,他和童年的伙伴冯斌、赵海滨、蒋旗、张永,许会军、傅洁、石磊等自封“虹乡四杰”“泗洲八怪”……
90年代以后,张龙转向小写意水墨人物画创作实践。他坚持面向生活、坚持写实、坚持水墨本体语言的探索和研究,以速写入画,以西洋素描塑造厚重感,在广泛吸纳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大师艺术技巧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生活气息浓厚、构图严谨饱满、造型平实自然、用线灵动飘逸、墨色淋漓厚重的水墨人物画风格。1997年,他的年画《我们的青春》、国画《山娃归》分别入选全军美展,能同时入选两幅作品,在国家级美展中是不多见的。2008年,国画《茶马道上》入选中国美协第四届“西部大地情”(昆明)美展。2012年,国画作品《沁》又再次入选中国美协第六届“西部大地情”(新疆)美展……他的这些成就都是在完成繁重的工作之余,利用八小时之外创作的。
在当今国画人物画领域,张龙是一位肯动脑筋的人。他不只练手头工夫,只顾绘画实践,还善于用心思考艺术问题和探索创新之路。张龙付出过辛勤的劳动,直到今天他还在技艺的纯熟、完善上下功夫,有时候还会苦恼地对我说:画着画着就找不到方向了,画着画着就不知道怎么画了。上世纪以来一直有笔墨造型与素描造型之争。撇开国画界的门户之见不说,看看20世纪人物画的成就,就明白合理吸收西画素描造型和写生的方法,对现代国画人物画的发展是有益的。所谓“合理吸收”,就是将西画塑造人物的技巧用于笔墨结构与趣味之中,而又不拘泥西画的解剖、透视和光影方法。张龙是自学成才的画家,他接受的是“中西融合”式的美术理念,他一方面注意研究现实生活中的人,注意写生;另一方面,他认真研究国画人物画传统及现代人物画成就者。由近及远,从军队的苗再新、袁武、陈钰铭,再到地方的马国强到赵奇、从大师级周思聪到方增先……他还注重对其他门类的画家的研究,如大写意花鸟画家尚涛、山水画家陈平、油画家刘晓东、喻红等,这些画家的名字经常在他谈话中出现,可见,张龙不光欣赏上述画家的作品,更是潜心研究他们的风格。长期以来,他琢磨和摸索的是如何用有表现力的线创造人物形象,也就是说既要发挥中国画传统线特有的审美特色,又要使线为特定的形象塑造服务。作为中国画造型骨干的线,通过它的强弱、曲直、长短、粗细、浓淡、虚实、转折等变化来表现物象的形体、质感和动势等复杂关系构成的形态、情态,同时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与线同时发挥作用的是皴、擦、点、染的笔法、墨法及其它绘画艺术的光感、色彩、空间等方法,相揉相渗,表现客观物象和作者主观感情的画面油然而生。
张龙的艺术创造正处在“进行式”中,和一切有成就的艺术家一样,他懂得一个艺术家风格的相对稳定既是重要、必要的,同时又是对自己一个新的提示:切忌重复自我。他现正在满怀信心地运用他旺盛的精力、冷静的理性精神和对艺术的热情,为展现自己新的创作面貌而实践着。